近年来,尽管云南在探索乡土人才培育上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乡村发展“缺人”的状况依旧存在。比如,“70后不愿意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就是农村技术人才荒的真实写照。
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作者:曾建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土人才作为农村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和生力军。盘活、用好乡土人才是破解新时期农村人才发展难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尽管云南在探索乡土人才培育上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乡村发展“缺人”的状况依旧存在。比如,“70后不愿意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就是农村技术人才荒的真实写照。除去地域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吸引力、竞争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外,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基层服务通道不畅导致“吸引”难、职业认同感低导致“招生”难、实践能力缺乏导致“用人”难、本土人才缺“伯乐”导致“上学”难等四大“瓶颈”。
要打破乡土人才荒的掣肘,必须念好乡村人才振兴的“三字经”,从“强组织、筑好巢、常选树、激活力、优培育”五方面着力,不断为乡土人才成长提供沃土,使人才向乡村一线集聚,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作用。
念好人才振兴的“三字经”,重在强组织,把制度保障“立起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高效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健全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制度。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建立覆盖全面、资源共享、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项目奖励、成果奖励、特殊津贴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二是因地制宜招募紧缺型人才。要围绕本地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布局和规划增设人才链,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向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主导产业重要领域的人才需求,因需到校招生引才。三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优化人才政策,加快人才基地、人才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搭建有“用武之地”的新平台。健全与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等相匹配的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对人才配偶落户、子女就学等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不断提升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
念好人才振兴的“三字经”,重在筑好巢,千方百计把人才“引进来”。广开门路、多措并举集聚各方面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注重联动引才。坚持以项目引才、为项目揽才,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找准人才优势与本地需求的结合点,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广纳贤才。二是重视柔性引才。持续用好、用活省级专家工作站和省级基层专家工作站,打破编制和薪酬限制,运用定点帮扶高校独有的智力帮扶资源,促进人才多向交流。三是注重科学“抢”人。以“抢”的行动力统领人才发展大局,想方设法挖潜力、牵准线、铺好路,科学引进管理及技术人才。四是注重成果转化。以“比学赶超”的观念来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让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切实发挥乡土人才的“领头雁”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带活农村经济。
念好人才振兴的“三字经”,重在常选树,建立智库把人才“挖出来”。选拔乡土人才,目的在于不断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汇聚乡村振兴人才合力。一是把长期在本地生活的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种养能手、经商致富能手、经营人才和文体艺术人才等“找出来”,对本土人才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二是实施“土专家”评定工作常态化制度,突破学历、年龄和职称等限制,拓宽拔尖乡土人才信息库准入渠道。三是破除“官本位”、行政化传统思维,研究制定人才回乡优惠政策,着重从外出务工人员、待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掘乡土人才。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回归故乡、建设家乡”的浓厚氛围,吸引聚拢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回流到农村,让优秀人才回家来,让村子人气旺起来。
念好人才振兴的“三字经”,重在激活力,优化环境把人才“留下来”。用好用活“土专家”“田秀才”,关键在于坚持硬环境、软环境两手抓、两发力,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服务留人、用感情留人,让引进的人才真正融入到本土发展中。一是坚持量才用人凝聚合力。一方面,按照人才适用方向,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按生产类、经营类、技能类、服务类等划分对人才进行分类,把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大课题为主线,把乡土人才、驻村干部、“明白人带头人”和农村党员联结在一起,共同挖掘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不断凝聚乡村振兴人才合力。二是营造尊才爱才氛围。用好用活“传帮带”机制,积极营造高效宽松、服务至上、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尊重创新、宽容失败,让人才放开手脚、尽展才华,充分释放人才创业就业活力。三是树典型提倡正向激励。积极宣传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形成“‘土专家’也是人才”的社会共识,切实增强乡土人才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四是优化人才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采取半年检查督促、年底述职评议的方式,从经营业绩、科研成果和荣誉称号等方面进行业绩量化考核,奖优惩差,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念好人才振兴的“三字经”,重在优培育,因材施教使人才“强起来”。乡土人才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乡土人才特点进行“一对一、点对点”指导培育。一是坚持“请进来”。立足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农村治理实际,结合农村发展区位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乡村治理需要,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邀请农业型专家学者、农业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等,通过田间教学、送学上门、专业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分类施策、精准培训,做到因需培训、因材施教,有效提升乡土人才能力素质。二是强化“走出去”。定期选派乡土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不断开阔乡土人才视野,提升其服务农村社会发展的引领能力和带动能力。三是鼓励“驻在村”。结合实际,建立专家联系服务站,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配强驻村工作队,不断为乡土注入人才新鲜血液。引导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驻扎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建立“扶志扶智”帮扶机制,创新性开展“高层次人才挂联帮扶”行动,根据基层需求开展对口挂联帮扶和指导,同商共研乡村振兴“急难愁盼”问题和“卡脖子”难题,以“造血式”帮扶,持续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农村土地,大有作为。我们既要筑巢引凤,也要知人善用,更要人尽其用,让一支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云岭大地上列队成行。
相关链接:
12.【“彩云杯”网评大赛】“产业强滇”离不开高质量营商环境
17.【“彩云杯”网评大赛】以创新驱动为产业强滇提供核心动能
19.【“彩云杯”网评大赛】“强物流”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54.【“彩云杯”网评大赛】落实“一线工作法”关键在念好“一”字决
55.【“彩云杯”网评大赛】下好职教“先手棋” 打好强滇“主动仗”
63.【“彩云杯”网评大赛】善用“xyz”理论助力基层干事创业
75.【“彩云杯”网评大赛】用好“+”字针法 织就乡村振兴新景图
77.【“彩云杯”网评大赛】以“巩固住再往前走”加速乡村振兴
104.【“彩云杯”网评大赛】提振“银发经济” 开拓新增长点
107.【“彩云杯”网评大赛】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敢为、有为、善为”
109.【“彩云杯”网评大赛】建强基层“头雁”队伍助推乡村加速跑
111.【“彩云杯”网评大赛】让陶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擦出亮眼火花
117.【“彩云杯”网评大赛】漫评:互联网+放管服,云南差在哪里?
118.【“彩云杯”网评大赛】“准实快”激活产业强滇数字引擎
123.【“彩云杯”网评大赛】发力安全应急产业 打造新增长点
146.【“彩云杯”网评大赛】产业兴滇“联姻”乡村振兴让1+1>2
154.【“彩云杯”网评大赛】借船出海 推动更多云企“走出去”
158.【“彩云杯”网评大赛】视评:去不了远方?在老地方探索新世界
159.【“彩云杯”网评大赛】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
166.【“彩云杯”网评大赛】跟进监督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跑出加速度
167.【“彩云杯”网评大赛】把对“百亿项目”的期待转化为发展合力
175.【“彩云杯”网评大赛】常破“心中贼” 当好“实干家”
180.【“彩云杯”网评大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需做好加减乘法
192.【“彩云杯”网评大赛】打通农业产业链“最先和最后一公里”
193.【“彩云杯”网评大赛】让半山酒店成为健康生活目的地下一站
200.【“彩云杯”网评大赛】打造一流花卉产业关键靠“三品”
203.【“彩云杯”网评大赛】打出“连环招”让市场主体转起来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