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地铁站”,恰逢云南推进地铁建设黄金阶段,让地铁站这个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与传统陶艺文化发生碰撞;“陶艺+旅游”,用旅游业这一云南省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带动陶艺产业发展。
展馆现场
作者:徐景希
近日,由云南美术馆主办的“滇陶溯源—云南·中国国际陶艺邀请展”在昆明开展,13位云南本土陶艺大师及国内外数十位艺术家,在云南的土地上使用云南的陶土进行创作。作为省内首次大型省级陶艺展,从筹办到最终展出历时三年,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罕见,因为形式新颖、具有独特性,收获一众好评。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久盛不衰,但其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正在经历当代其他新鲜而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形式的冲击。如何从陶艺本身出发进行创新?有了创新型艺术作品之后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播?这些都是陶艺在现代发展路上绕不开的问题。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就云南来说,除去悠久的发展历史奠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给了陶艺创新别具一格的风向标。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在相互往来中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成为艺术家陶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艺术家要不止于书本和网络上的理论内容,实实在在地扎根于这块土地上,亲自深入到云南各地考察调研,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学习和体验。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为云南陶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独特动能。
着力调动“人”的能动性。“人”是最重要也是最富有活力的发展要素,这对于助力陶艺发展同样适用,要想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回答好“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的实践者在现代陶艺发展路上进行了不断探索,那时候的陶艺家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薰陶的学者,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特殊的情结。
而青年人是促进发展的主力军,陶艺的传承需要瞄准青年群体。云南拥有众多高校,在高校中开设陶艺相关课程是吸纳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在对陶艺有了一定研究之后,既能够到艺术创作的一线,为陶艺创新提供切实帮助,也能够加入到理论研究中,丰富、更新现有理论,为一线艺术工作者提供更多指导。
与此同时,兴趣要从小培养,着重推进“陶艺进校园”同样也是吸纳更多潜在人才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校园开设系列讲座,再加上配套的实践课程,努力从孩子中寻找“潜力股”,培养“继承人”。
创新陶艺传播方式。好的艺术作品需要高质量的传播才能将影响力最大化,陶艺创新这艘舰艇要有传播方式的创新方能远航。但目前来看,较为传统且成熟的媒体对于陶艺的报道是不够丰满的,而大众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开辟诸如“文化”分类的专题报道板块,将图片、视频与文字内容相交融以增强趣味性,让陶艺在报道中不再只是点到即止,而是真正做到用故事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现代陶艺有一大分支称为环境陶艺,在形式和内容上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室外雕塑,体现出环境艺术公共性原则,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进行“陶艺+”的创意传播。例如,“陶艺+地铁站”,恰逢云南推进地铁建设黄金阶段,让地铁站这个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与传统陶艺文化发生碰撞;例如,“陶艺+旅游”,用旅游业这一云南省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带动陶艺产业发展;例如,“陶艺+品牌”,用联名的形式,一方面拓宽陶艺创新的方向,一方面也可以借用品牌自身的影响力打响陶艺知名度。总之,这将会是一种“1+1>2”的高效率传播。
传承千年的陶艺一直以来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现在,它同样是云南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地方特色与陶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让云南产业发展闪烁出属于彩云之南的独特光芒。
相关链接:
12.【“彩云杯”网评大赛】“产业强滇”离不开高质量营商环境
17.【“彩云杯”网评大赛】以创新驱动为产业强滇提供核心动能
19.【“彩云杯”网评大赛】“强物流”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54.【“彩云杯”网评大赛】落实“一线工作法”关键在念好“一”字决
55.【“彩云杯”网评大赛】下好职教“先手棋” 打好强滇“主动仗”
63.【“彩云杯”网评大赛】善用“xyz”理论助力基层干事创业
75.【“彩云杯”网评大赛】用好“+”字针法 织就乡村振兴新景图
104.【“彩云杯”网评大赛】提振“银发经济” 开拓新增长点
107.【“彩云杯”网评大赛】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敢为、有为、善为”
109.【“彩云杯”网评大赛】建强基层“头雁”队伍助推乡村加速跑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