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10月16日上午,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5位党代表接受境内外媒体面对面集中采访。其中,来自云南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荣誉校长朱有勇向媒体朋友介绍了他的研究新动向——向旱作水稻要口粮,为粮食安全作贡献。
朱有勇院士针对云南山多地少的特点,围绕“水稻上山”的目标,带领团队驻守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创新解决了水稻旱地分蘖、旱地除草两个技术难点,在所驻蒿枝坝村推广旱作水稻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亩产634公斤,总产量28万公斤。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对于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旱地水稻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有效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自信和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粮食在发展全局中的“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正确认识形势,紧紧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新贡献,对于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端牢“中国饭碗”不断作出新贡献,必须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母,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收购补贴,引导种地农民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支持耕地地力保护提升,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土地执法,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杜绝一切毁地伤田害农现象,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是解决吃饭的根本出路,要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用数字化创新为现代农业赋能,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飞跃,推动粮食产业全链条优化、全方位提升,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奠定优质丰收的强大支撑。
系列评论: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