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将不再被铺天盖地的“零添加”混淆视听,有助于建立更为科学的食品认知体系,也能减少因误导性信息导致的消费纠纷。
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吃饱”到“吃好”,更加重视饮食健康。一些食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对“纯天然”“无公害”等的追求,纷纷推出“0蔗糖”“0色素”“0防腐剂”等产品。可是,当消费者挑选那些标有“零添加”的商品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有些网购商品明明写着“无糖芒果干,原味零添加”,而配料表里白砂糖、食用盐、食品添加剂一个不少;更有甚者,声称饮料不添加某种甜味剂,却用其他甜味剂替代,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这些看似美好的“0”标签实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并非真正的食品生产安全标准。
食品行业大玩文字游戏,无异于玩火自焚。一方面,随意标注“零添加”的乱象,加剧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误以为只要是“零添加”食品就可以随便吃,而忽略了食品标签上营养成分表、配料表等更重要的信息,对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过度依赖“零添加”宣传营销,而不专注于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此外,还会污名化了食品添加剂,让公众觉得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实际上,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对改善食品口感、延长保质期等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只要获批并按标准规范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此前,国内食品行业对于“零添加”概念缺少统一标准,也让一些企业玩文字游戏有机可乘,导致市场上的“零添加”商品五花八门。这次,国家新标准明确禁止使用这类标签,敦促食品信息从“无”到“有”,不要说成分里没有什么,而要真正把有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从源头上遏制这种不诚信的营销方式,是对食品企业经营行为的一次纠偏。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将不再被铺天盖地的“零添加”混淆视听,有助于建立更为科学的食品认知体系,也能有效减少因误导性信息导致的消费纠纷,从而净化市场环境。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一丝懈怠。这次新标准的发布只是起点,落地落实仍需久久为功。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巡查和监督,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术语定义,制定处罚细则,对违规行为及时予以查处,让标准成为红线,让结果切合标准,让食品安全的防线更加牢固。同时,企业也应规范自身的生产、宣传行为,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以正当合法的方式追求利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要为了一时利益而丢了立身之本。毕竟,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试图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最终都将被戳穿。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