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野外生存专家,而是孕育出敬畏生命、独立思考、内心丰盈的完整的人。
微博截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10余名3—5岁的小朋友抓着粗麻绳,在老师指引下沿着山道攀爬,近日,武汉某幼儿园因“70%课堂时间用于巡山”登上热搜。武汉市武昌区有一家开在山林间的“林间幼儿园”,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会上演着这样的场景:爬山、攀树、障碍跑等训练取代传统课堂,70%的教学在户外完成。对于这个有点“野”的幼儿园,有家长点赞孩子“野出了胆量”,也有家长担忧安全风险。
《童趣》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对世界好奇心、探索欲最强烈的阶段,也是培养孩子生活、学习能力最好的时期。但是,城市的孩子出生就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很多幼儿园怕家长有意见,也担心安全问题,便不会过多组织户外活动和教学,孩子与自然接触就只能是周末家长的陪同。可是,大部分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也不擅长引导探索,对于孩子的自然教育帮助不大。武汉该所幼儿园愿意也敢于把孩子带到自然中,值得肯定和点赞。正如学校负责人坦言:“学校无法保证绝对安全,但已经采取了多种风险防范措施。自然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排查风险,老师需要具备预判和排查风险的能力,并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勇气和担当,把育人摆在第一位置,并非有风险就不去尝试,而是争取做到最好,保障学生安全,或者也正是家长和社会期待看到的学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当孩子们在吃火龙果时发现嘴巴变红,老师便带领他们去户外寻找不同的红色,用天然材料调配出“泥巴红”“橘红”“苹果红”;当在山林中发现树根,孩子们会探索用毛笔描摹树根线条,用陶泥拓印形状肌理。该所幼儿园正是将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教材,也没有预设的课程,所有课程都是在探索中产生的。无独有偶,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尝试将生活融入教学日常,构建一种“无边界课堂”。例如,成都一幼儿园将农耕纳入日常教学,浙江一幼儿园的“野趣课程”让孩子在暴雨中观察水流走向,青岛海滨幼儿园创设“潮间带实验室”,让幼儿在观测海葵捕食中理解食物链原理,还有去年徐州一幼儿园因小朋友们身披围裙、手戴袖套、头顶厨师帽,熟练掌握烧火、炒菜、烙饼、做点心等各项生活技能,引发全网关注点赞。这些教育实践暗合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最生动的诠释。
当教育跳出标准化厂房的桎梏,知识便在山川湖海间自然生长。但是,自然教育并不意味着只是把孩子带到自然环境中,而是要将自然与教学相融合,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让孩子建立“自然-人类-社会”的认知联结,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对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鼓励推广自然教育模式的同时,各学校也应该量力而行,因校制宜,安全保障、课程设置缺一不可,否则不仅达不到自然教育的目的,还会造成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当自然教育成为新风口,如何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自然成为新考题。就当下教育生态来看,要广泛推动落实自然教育,需要有关部门政策支撑、学校管理体系重构以及家长的理解支持,虽任重道远,却前景光明。
让童年扎根泥土,未来才能枝繁叶茂。当孩子们既能用放大镜发现叶脉的奥秘,也能用画笔记录这份感动;既能在山坡上勇往直前,也能在书桌前静心思考,这才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完整图景。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野外生存专家,而是孕育出敬畏生命、独立思考、内心丰盈的完整的人。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