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是职场压力与社会需求碰撞出的新业态。
位于双井的一家“假装上班公司”。图据北京青年报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如果你正处于职场空窗期,想保持上班时的生活节奏,这里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假装上班的工位,一天只要30元。在这里,你可以看书学习、投简历、远程面试,也可以睡觉、“摸鱼”、玩手机……近期,多地涌现的“假装上班”公司引发关注。
“假装上班”公司是指每天支付一定费用,为用户提供工位、网络及茶水等基本办公设施,营造模拟工作环境的共享办公空间,主要吸引失业过渡者、自由职业者、小微企业主等人群。从市场需求层面看,“假装上班”公司填补了职场空窗期人群的心理缺口。失业者往往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是经济来源中断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是社交圈层“在职”期待的隐形束缚。而“假装上班”公司通过提供固定工位、模拟通勤打卡等服务,帮助用户维持“职场身份”,既缓解了失业焦虑,也避免了向亲友解释职业空窗期的尴尬。有用户直言:“在这里,至少不用面对家人‘怎么还不去上班’的追问。”
从社会价值层面看,无论是失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都需要调整状态、提升技能、发现机遇的时间和空间。这类公司提供的过渡空间,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缓冲带”。它让失业者得以在相对体面的环境中完成职业转型,减少因长期失业导致的自我否定,也降低了家庭矛盾和社会不稳定风险,同时让自由职业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使用办公设施、融入职场环境、享受服务。从服务创新层面看,“假装上班”公司是共享经济与职场需求结合的产物。其商业模式创新在于:通过低价工位租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附加简历优化、面试指导等增值服务,形成“空间+服务”的复合业态。这种创新无疑是一场关于工作与生活的灵活重构,在勇敢探索中既满足了多样化需求,也开辟了共享办公行业新赛道。
“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是职场压力与社会需求碰撞出的新业态。作为一种暂时的精神慰藉,值得鼓励,但是对于其发展,仍需规范引导。例如,部分机构存在服务内容单一、隐私保护不足,甚至沦为“假装就业”作假工具等问题,都应引起重视。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建立准入标准,明确服务边界,划定运营红线。同时,应引导其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兼具“假装上班”与“技能充电”,推动这类公司从“维持假象”转向“赋能成长”,或许也能为就业提供新思路。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