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视野 >> 正文
志愿服务不该成为“镀金”工具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6日 09:14:29  来源: 南方日报

  原标题:志愿服务不该成为“镀金”工具

  足不出户,就能积累志愿服务时长,神不神奇?

  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一些地方还专门搭建了志愿服务平台。然而,媒体日前调查发现,有商家宣称只需要支付费用就能轻松获取志愿服务时长,有家长转账当天孩子志愿服务时长就增加了。此外,一些志愿服务平台上,部分“志愿活动”不过是看电影、参观博物馆。

  作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志愿服务时长对家长的吸引力在于,其被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所隐含的“加分项”功能,如商家宣传所说,“对加分、评优评先、入团入队都有帮助”。这也像极了一些人为了拿学分、刷履历,一开始就抱着功利化目的参与,商家提供的“低成本”“高效率”方案自然很“香”。不止学生志愿服务,在整个志愿服务领域,去形式化、去功利化都是十分重要的话题。

  去形式化,最重要的是回归志愿服务自愿、无偿帮助他人的本义。啥都不做直接花钱,或者看个电影、参观个博物馆,根本没有解决社会真实问题、满足他人真实需求。买卖双方倒是从中受益了,但这是私益而非公益,还会损害他人正当利益。同理,有些机构喜欢“搞大活动”,热衷于作秀,不论服务对象需不需要、需要什么,自顾自组织大量志愿者进行浅层次服务,拍完照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造成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引起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不满,甚至引发舆情。

  实践层面,掌握志愿服务界定权的人,要负起责任,把伪志愿服务揪出来、踢出去。不少志愿服务平台都会声明,严禁志愿者通过任何方式违规获取志愿服务时长,实际情况却是,平台审核把关不严,甚至对机构发布的活动缺乏审查,花钱体验开飞机、操作机甲竟也能积累志愿服务时长。精致利己者的投机、商家的助攻、审核的失守,会在青少年心里种下怎样的种子?

  当然,家长希望靠买来的志愿服务时长为孩子“加分”,能否得逞还得看学校是否忽略对质量的考察。类似场景中,志愿服务会不会沦为“镀金”工具,既要看相关单位的评估标准,也与激励机制的科学程度有关。鼓励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是好事,但激励过度,又容易滋生功利化倾向。“以精神激励为主的适度激励”具体该如何落地,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一番。(维辰)

责任编辑:高菁徽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