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时评 >> 正文
【70年•画云南】扎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走向未来!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18:00: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生活着二十六个民族。

  倘若一个民族是一种色彩,云南必然绚丽多姿。

  阿昌族民歌动人、白族以“三道茶”敬客、哈尼族对火敬畏、独龙族女性纹面……无论是语言、民居、服饰,还是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民族节庆,各民族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很多人向往彩云之南,不仅仅是要寄情山水,更是渴望感受火把节的热烈、泼水节的纯净,希望看一看哈尼族、彝族的土掌房和景颇族、傣族的竹楼……每一点一滴都是民族文化的魅力。

  作为追忆民族历史,折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的最佳形式,民族文化伴随着各民族从远古走来,还将在保护传承中与各民族一起走向未来!

  各民族亲如一家人 李佳颖 余思婷/绘

  各民族亲如一家人

  在基诺族传说中,历经千辛万苦结成的葫芦里,走出来5个人,先后是基诺族人、汉族人、傣族人、哈尼族人和布朗族人。这个反映云南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紧密相连的传说故事,伴随民族团结、平等互助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

  1951年元旦,被誉为“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立于普洱民族团结园,上刻“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今天,各族干部群众仍聚集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载歌载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为云南人的共同方向。

  新时代,新起点,云南省各个民族亲如一家人,团结进步,共赴全面小康社会新征程、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举,让“民族团结一家亲”之花永远盛开于彩云之南!(文/渝西锋光)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李佳颖 余思婷/绘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对“大家庭”的温暖、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优越性,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无疑体验最直接、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

  云南是“直过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因地制宜、务实行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大力帮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作了很多创新性实践和创造性探索。牵住深度贫困“牛鼻子”,采取“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等超常规举措,举全省之力推动“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各族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不断走向富裕。

  不久前,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云南“直过民族”宣告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其他“直过民族”也预计将于今明两年脱贫。从温饱不足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迈上全面小康之路,“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誓言变行动、行动见实效,少数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将持续不断增强。(文/滇萍)

  民族文化正成为靓丽的云南名片 李佳颖 余思婷/绘

  民族文化正成为靓丽的云南名片

  称云南为“民族博物馆”,绝对名副其实。云南民族构成丰富的背后,是文化的精彩和多元。白族尚白,彝族尚黑,傣族崇尚水文化,彝族崇尚火文化,阿昌族善于制刀,哈尼族以农耕谋生,布朗族、德昂族以茶为业……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节日、饮食、居所、生活习惯,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固化,既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也于无意之中丰富着云南的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保护在云岭大地已成为共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启动实施,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阿佤人民唱新歌》《五朵金花》《阿诗玛》《云南印象》等民族文艺精品相继诞生、广受好评, “傣族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局面不断巩固。

  民族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奔着美好的未来而去。如果说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昭示着一个民族从哪里来,那么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所有民族都将与希望长伴!(文/高永维)

  品牌力量让彩云之南文化更醉人 李佳颖 余思婷/绘

  品牌力量让彩云之南文化更醉人

  大美云南,文化醉人。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堪为云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聚合多方力量,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把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打造出一系列国内外公认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比如“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助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通过T台走出去;傈僳族村民通过制作传统工艺挂件、包袋、瑜伽垫等符合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手工艺品,走上脱贫之路。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子,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实现自身突破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然,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重新认识,需要综合开发。在歌舞节庆、村寨民居、旅游景区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可以肯定,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征程中,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将对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并将进一步扩大云南对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文/杨飞)

责任编辑:李雪瑞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