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警钟长鸣,让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日本投降矣!”短短五个字,让多少人热泪盈眶。
80年前的今天,《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当天,日本天皇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至此,宣告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伟大胜利,洗刷了百年屈辱的阴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画上了最终的句点。
把历史拨回1945年8月15日。重庆街头,卖水果的商贩抛洒胜利果;延安窑洞,诗人萧三记录下“火炬如星河”的狂欢;昆明,闻一多剃去蓄了八年的胡须……当今天的人们重新回顾这一幕幕画面,多少人会在心中回荡“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80载春秋流转,我们为何频频回望?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按1937年折比计算)。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胜利曙光,是14年浴血奋战后和平的第一次呼吸。
历史不应忘记,警钟从未停鸣。在“记忆的战场”追求历史的正义。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在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将“侵略”美化成“进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游荡,修宪动议箭在弦上,“和平宪法”第九条岌岌可危。1985年至今,多名日本首相公然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2021年美日更将“安保条约”覆盖钓鱼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亮的探照灯。至今犹记“日本投降矣”!回望,我们不止要纪念胜利,更是为了坚守历史真相,沉痛铭记那场日本军国主义施加于华夏大地上的深重灾难,砥砺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部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壮丽史诗。从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顽强周旋,到淞沪会战中将士们浴血奋战,死守阵地,我们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为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80年前西南联大师生在轰炸中弦歌不辍,今天的我们更需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并将之融入每一次拼搏突破。
和平之路来之不易,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警钟长鸣,让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到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等,中国始终如一地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为世界大局指引着前进方向。
至今犹记“日本投降矣”!这声宣告,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奔赴未来的号角。我们终将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大地,让复兴的火炬永远燃烧在民族血脉之中。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