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违规起飞都是对乘客生命权的赌博,更是对“安全第一”底线的公然挑衅。
图源:央视新闻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苗瑞祥
近日,央视曝光部分航校推出“30小时速成拿证”业务,违规者声称独立完成一次起降即可获得运动类飞行执照,甚至暗示可通过“关系”绕过飞行时长限制取酬。
生命无价,安全至上。3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便能获取飞行执照,于业内人士来说,这简直是如同儿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了所谓的“速成”,为了更快更好赚得盆满钵满,“私照”被包装成“取酬执照”,“关系好就能规避检查”成为潜规则……殊不知,每一次违规起飞都是对乘客生命权的赌博,更是对“安全第一”底线的公然挑衅。
赚钱,不能无底线。根据《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合格审定规则》,取得运动驾驶员执照需完成5小时单飞训练,包括3次起飞与全停着陆;若要从事取酬飞行,总飞行时长需达65小时。而空中游览等商业飞行对驾驶员的要求更为严苛,需持有商业驾驶员执照并具备500小时以上飞行经历,直升机还需满足双发及以上、一级性能等标准。可见,有关规定对飞行员训练时长、训练科目、具体的驾驶方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规范。换言之,驾机的底线是,按照要求达到相应的训练时长,才算是有安全驾机的“准入资格”。可以说,以“30小时单飞起降”替代系统培训,相当于让未经专业训练的“新手”直接操控载客飞行器。今日“30个小时”可飞,明日“顺手拿本”,底线不断被突破,大家安全谁来守护?
在记者摸底过程中,这些“钻空子”的问题明显带有行业监管的滞后性。“熟人关系”“差不多主义”层出不穷,除了利用了规则执行中的漏洞害人害己,如同新时代的“掩耳盗铃”。还有部分从业者将“打擦边球”视为行业潜规则,甚至以“灵活应对检查”为卖点招揽学员……从更深层次来看,无底线式的扭曲的价值观,若不遏制,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合规航校因成本高昂难以为继,而违规机构则通过压缩培训时间、简化考核流程抢占市场,最终形成“越乱越赚、越赚越乱”的恶性循环。
眼下,根治“黑飞”乱象,亟需建完备的监管体系,守牢安全驾机底线。提高违规成本首当其冲,譬如对承诺“速成取证”的航校,除吊销资质外,还需追究其刑事责任,让“拿生命当儿戏”者付出沉重代价。诚然,信息时代就要强化技术监管,用好飞行数据记录仪、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实现飞行经历时间的实时追溯与不可篡改,彻底堵住“伪造记录”的漏洞。何况,航校作为飞行培训的“第一道关口”,应严守教学标准,杜绝“速成”乱象;学员更需清醒认识到,飞行执照不是“赚钱工具”,而是承载生命的“责任证书”。
低空经济不是法外之地,通用航空更非“冒险家的乐园”。一旦航校将“拿证”异化为“赚钱工具”,一旦“速成”成为行业关键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航空安全,更是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坚守。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整治乱象,以“守牢底线”般守护蓝天,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安全产业”,而非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