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大促来了,“买买买”的热情需要更多增温的努力,不欢迎类似预售促销变成“预先忽悠”的泼冷水。
预售商品支付尾款后实付款321.41元,直接购买为308.31元(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10月14日晚,天猫率先推出“双十一”的第一波预售预热活动,比去年提前了10天。10月21日晚,本来是天猫“双十一”预售付尾款的日子,但被“双11退款”抢了“风头”,当晚相关话题持续霸榜微博热搜。而且,连日来天猫“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等内容,引起广泛热议。
“双十一”作为电商年度大促销活动,其初衷是通过集中促销,以价格优惠吸引消费者下单,从而帮助商家提升销量、清理库存。根据天猫发布的数据,在10月14日晚8点第一波预售开启的10分钟内,美妆行业13个品牌相继破亿,前30分钟破亿品牌达20个。首小时内,125个服饰品牌成交额相比去年“双十一”预售首日翻倍,数码3C行业42个品牌成交相比去年预售首日翻倍,首次参加天猫“双十一”预售的新品牌最高增幅达710%。影响力、带动力不容小觑,但正因此电商平台也就愈发需要维护好“双十一”这个促销品牌。
在“双十一”开启预售模式,让消费者提前锁定心仪商品,也让电商平台和入驻平台的商家提前锁定用户,本来是一件双赢的事。但如果预售价格不透明,或者是轰轰烈烈的预售反倒比预售结束后的现货直接买还贵,那么这种预售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和欺骗。不少消费者反映,付完尾款后发现号称最低价的预售商品比现买还贵,找商家协商却发现保价套路多,售后服务混乱。凑满减、下定金,再定好闹钟提醒自己付尾款,结果一通操作下来还贵了几十块钱,预售变“预先忽悠”,大促变“大忽悠”,岂能不令消费者“伤感情”。
当然,电商平台大促早已有之,预售更是备受诟病。今年“618”期间,天猫和京东都取消了预售环节,直接现货开卖,曾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肯定。如今恢复预售的目的是不是真的像消费者质疑的那样,是平台为了“双十一销售数据好看”,故意将预售价格提高,强迫用户退款后二次下单购买,这不得而知,但不规范的预售必然给消费者带来不满意体验却是肯定的。尽管平台和商家都尽可能回避了预售就是最低价,消费者也能以预售价更高为由进行投诉,可这么“玩”不违法却实实在在太“损”,既损耗消费者信赖,也有损行业健康发展。
诚信为本,信誉至上。这历来是商业经营取得成功、行稳致远的基本法则。眼下,距离“双十一”的正日子还有一段时间,预售大促变成“预先忽悠”、对电商平台充分信赖的消费者被“割韭菜”等话题却先“火”了起来,应当引起电商平台、商家以及监管部门的关注。电商平台和商家应回归促销本质,坚守诚信底线,别耍小聪明,“忽悠”消费者是一方面。监管部门更应积极行动起来,在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理性购物、依法维权的同时,把心思和力量多多放在规范促销行为、维护电商消费良好环境上。
“双十一”大促来了,“买买买”的热情需要更多增温的努力,不欢迎类似预售促销变成“预先忽悠”的泼冷水。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