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时评 >> 正文
【2024全国两会】解锁乡村振兴的非遗“密码”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7日 17:58:00  来源: 云南网

找准解锁乡村振兴的非遗“密码”,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护非遗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非遗进校园 黄翘楚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深受激励。”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3月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95后”哈尼族基层文艺工作者,她认为,创新性地传承与弘扬非遗,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之一。

  非遗,根植于地方独特地域环境和文化风俗,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促进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杨钰尼致力于哈尼梯田文化的传承践行,把街舞、现代舞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和非遗创编起来,让非遗变得“酷”“帅”“美”“潮流”。同时,依托自己创办的学校,8年间累计培训3000余名学员,带动青年与非遗资源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杨钰尼的实践启示我们:非遗不是散落在尘土中的老物件儿,而是生命里的活化石,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但是,由非遗到产业,不是机械生硬的拼凑,而是有机系统的融合。找到结合点,推进非遗与产业的高效融合,才能找准解锁乡村振兴的非遗“密码”,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护非遗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市场牵引,找准方向。近年来,从将非遗元素作为产品的创意来源、开展“非遗+文创”,到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发展“非遗+文旅”,再到以非遗技艺为表现对象创作文艺作品、推进“非遗+文娱”……所有精彩纷呈、活力涌现的非遗开发利用,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要求,以非遗点亮跨界设计灵感、以现代设计赋予非遗以时代气质的结果。坚持遵循市场规律,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独有的特色禀赋,创造性地发现或培育非遗与现代时尚元素和市场信号的结合点,推进“非遗+”“+非遗”,不断创新非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非遗品牌,非遗资源就能搭上产业的快车,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中焕发出日益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动力来源。

  融入生活,找准方法。非遗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成为消费热潮,有非遗自身兼具文化和商品属性的原因,更有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原因。正是由于大批像杨钰尼一样优秀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拂去了漫长历史蒙在非遗身上的尘土,使非遗进入大众的视野,以丰富多彩的美征服人心、“出圈走红”,才孕育了繁荣的非遗市场。坚持活态传承理念,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广泛建立非遗与实际生活的连接,拉近非遗与生活的距离,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承载起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非遗才能在乡村振兴中释放出越来越大的力量。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许芸翡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