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监管给力又强力、平台不掉链子,才能既享便捷又守底线,让免密支付免密而不免安全,在安全轨道上稳健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被莫名扣款、退款难追回、使用功能存在信息差……部分被扣款的用户因“免密支付”陷入与平台的拉扯中。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用户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普遍使用,免密支付也逐渐被人们接受。有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用户中,近六成用户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过免密支付。但免密支付盗刷事件频发,引发公众对确保移动支付安全的关注。中消协提示消费者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确实能有效引起人们提高警惕。
然而,免密支付存在漏洞,在便捷的背后却带来一定风险,甚至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近日,一名江西网友向媒体讲述,她在某二手平台购买音乐会员,付款后卖家引导其添加客服微信,并通过支付宝扫码支付1元“联合会员”费用,期间要求她“免密包年不要关”。然而,当她完成上述操作后,账户在一分钟左右被连续自动扣款20次(合计1000元)。而在黑猫投诉平台,超5万条投诉涉及免密支付,包括用户不知情情况下被开通、无法取消免密支付功能、平台乱扣费等问题。这暴露出免密支付在便捷性背后的安全漏洞,仅靠“提示”显然难以规避。
主打便捷的免密支付一坑接一坑,平台“套路”与监管“短板”都需正视。一些平台为追求用户留存率,采用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诱导开通,取消操作却复杂隐蔽。用户误触开通后,发现时已产生多笔扣费,退款过程更遭遇平台与商家推诿。而平台技术应用层面,生物识别被模拟、支付接口不同步等隐患,也加大了盗刷风险。监管方面,对支付平台用户数据保护、风险提示的监管力度不足,违法成本低,导致乱象频出。
正因如此,更不能“提示”了之,简单地将移动支付安全的“宝”压在用户身上。当下,监管部门需尽快建立完善的免密支付安全标准和规范,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督促平台落实安全责任。而平台作为免密支付功能的提供方,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安全责任不可免。应采用更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并完善交易流程,保障免密支付资金流转安全。同时,要加强技术研发、升级,堵住“免密支付”的漏洞。此外,还需简化取消操作,优化用户协议,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免密支付的坑仅靠“提示”填不平。以“提示”戳一戳用户,提醒多加小心的同时,唯有监管给力又强力、平台不掉链子,才能既享便捷又守底线,让免密支付免密而不免安全,在安全轨道上稳健前行。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