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协调兼顾各方利益,推动政府、社会与企业多方发力,未尝不能变压力为发展动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近日,民政部官网发布了《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这意味着我国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中度老龄化”来了,怎么办?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但要真正解答好“怎么办”的问题,先回答好“如何看”才是解题破局的重要前提。根据联合国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时,则该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此前,多个权威机构曾预测,我国2025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显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预想中还要更快一些。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潜藏着机遇。冷静看待,积极应对,中度老龄化并不是什么无解之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国家战略。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4334.4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津贴的老年人3547.8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98.5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621.4万人,享受综合补贴的老年人66.7万人。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1.7亿元,养老服务资金223.2亿元。如果只看到在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的巨大投入,而忽视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银发经济”产业发展海量空间已然显现,就算不上直面人口老龄化的正确态度,也就必然会对中度老龄化提前到来心生恐慌而举足失措。
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就明确,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同时,围绕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作出部署。显然,应对之策早已有之,当下重要的是与时俱进落实相关工作,而非旧话重提、杞人忧天。
“中度老龄化”来了,而人口老龄化未来还会加速发展。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可能会有5亿老年人,未来银发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应对压力来说,尽快补上“适老化”硬件和软件上的各种短板,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二者应当同步进行。从把握机遇来说,大力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提质,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场景,强化质量监管,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时不我待。同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实在应拿出更大力度、更多诚意。
“中度老龄化”来了,怎么办?不回避矛盾和压力,积极主动、科学有序应对是正道;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协调兼顾各方利益,推动政府、社会与企业多方发力,未尝不能变压力为发展动能。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