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远村不断探索精神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立足“寻觅乡愁”引导村民对乡村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曼远村
作者:任欣桐
景洪市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曼远村小组,距今有1293年历史,全村共81户436人,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旅游名村”等称号。村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有慢轮制陶、傣族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近年来,曼远村围绕村民居住需求和游客旅游需求,不断探索精神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立足“寻觅乡愁”引导村民对乡村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示范带动聚力,增添“农村美”的“新光彩”。曼远村农村人居环境以深刻重塑为目标,大力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引导村民用好房前屋后“方寸地”,按照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原则,广植乡土植物,形成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打造“一院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绿美风光,在扮靓村庄的同时打造富有民族风情的景观打卡点,让乡村在“原生态”建设下不断释放美丽动能,为乡村旅游注入“绿色动力”。同时大力赓续“不等不靠主动干”的“环坝路”精神,完善“党建+网格”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员+N作用,建立“人居环境红黑榜”“季度评比”等制度,激发比学赶超动力,营造组织有力、干部带头、群众齐心的积极氛围,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破除村民“旁观者”心态,唤醒“主人翁”意识,构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的局面。
产业发展赋能,跑出“农民富”的“加速度”。曼远村围绕“一村一主题”挖掘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稳步转变。创新开发农事采摘、研学科普、康养休闲等新型文旅业态,找准绿水青山生态效益和金山银山经济效益最佳平衡“金钥匙”,让生态美、经济美和生活美相得益彰。结合传统民居改造契机,鼓励引导村民开发“庭院经济”,植入餐饮、民宿、非遗体验、研学课堂等业态。截至目前,曼远村共开设4家非遗体验馆,探索形成8个研学科普项目。2024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4.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万元。
文明实践增效,注入“农村兴”的“强动力”。曼远村有机融合民族文化和文明实践活动,活用青年团员、妇女巾帼等志愿服务队伍,组建民族语言宣讲队、民族歌舞展演队等多样化队伍,创新开展“雨林章哈”“双语讲堂”“云过泼水节”“热带水果节”“文创集市赶摆”等活动,发动乡贤能人、手工艺人、民间艺术家、青年企业家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深入挖掘傣族传统谚语、民谣等文化资源,在艺术墙绘、文化场所、网格公示牌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潜移默化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同时组织开展“雨林绿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树立文明和谐好乡风,大力推动“面子”有改观,“里子”更丰富,延伸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浸润淳朴村风,培育良好民风,树立文明新风,以乡村“小单元”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向好。
基层治理赋能,绘就“农民安”的“新画卷”。曼远村充分结合生产生活和地方风俗,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有效增强村民自我监管自觉性、主动参与积极性,激活红白理事会、“四哨”调解队等自治组织活力,融入民族特有“符号”,以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为原则,将民族风俗和治理习惯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引导村民自发制定《“兴”公约》,用乡音土语增进共同认识,有效激活乡村治理大效能。同时组建镇村干部、党员、青年、妇女等共同参与的普法小分队和综合调解队,常态化开展入户宣传和“串门式”谈心,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塑造共治新机制,从“一家管”迈向“大家管”,把基层的问题更多解决在“家门口”,实现“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释放乡村发展新活力,努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善治乡村。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