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非遗”向新而生,绽放新时代多彩繁花,助力共建云南美好生活。
傣族传统慢轮制陶工艺制作的雕花傣陶 冯嵚秋摄
作者:陈奕璞
七彩云南,神奇而多彩的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悠久灿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灯影流光,摇曳生姿的腾冲皮影戏妙趣横生;在丽江一张张温润如玉的东巴纸里感受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沉淀;贡山独龙族织的彩色布匹,仿佛一道道落入人间的彩虹……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加深,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重视。“非遗”只有融入生活,保护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要让“非遗”向新而生,绽放新时代多彩繁花,助力共建云南美好生活。
文化赋能,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丰富多彩的民族多样性让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培养学习传承非遗的浓厚兴趣,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并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升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和传承能力。举办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民族非遗文化,大力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各族人民群众理解、热爱且认同自身文化的氛围。及时开展非遗进基层、进校园、进乡村等展览和文艺培训活动,让非遗“从民间来,到民间去”,通过培训、系列活动,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保护好我们手中的每一份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在共建云南美好生活中熠熠生辉。
跨界融合,创新表达方式。非遗文化的传承,既不能吃传统文化的老本,也不能满足于当前的文化建设成果,而是应当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摈弃“自得其乐”、“偏安一隅”的思想,转守为攻,建立自己的传播阵地,探索有效传播的规律,提升传播的效果,比如,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歌舞”“非遗+文创”等方式,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各领域科技化、数字化发展,通过区块链、AI、5G等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和就业渠道,切实在为群众增收,同时,真正将云南最奇特的山水风光、最地道的民族风情、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绚丽的民间艺术、最原汁原味的美食呈现世界,以多样的文明创造云南美好生活,使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激发活力,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多彩民族文化是云南最具吸引力、最具辨识度的标识,融入日常生活是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的关键。不妨从“深”处着力,通过非遗工坊、合作社、企业等主体合作方式,积极推动民族非遗文化进直播间、超市、酒店、餐厅等,加快建设非遗产品创意设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产业政策体系,搭建平台助力富民增收,营造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云南非遗文化精品,展现各民族的审美、品格、历史、理想,推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更好发展,精神富有定能成为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云南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路上的重要精神宝藏。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