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用民生热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共享改革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深化党建引领绘就“一老一小”朝夕幸福画卷
作者:盘得胜
民之所愿,政之所为。近年来,云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每年释放“大礼包”,接续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把群众的美好向往变为精彩现实,用实际行动擦亮了一心为民的“最亮底色”。然而,要实现共建共享云南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仍需在诸多方面持续发力,以问题为导向,用民生热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共享改革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用放大镜“把脉问诊”,逐一开出“对症药方”。民生从来不是抽象概念,它存在于房前屋后、生活点滴中,一些问题看似是小事,实则关乎群众幸福指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补短板行动,推动干部下沉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多利用院坝会、火塘会、民情夜话等载体,与群众“面对面”,认真倾听群众诉求,把民情问题从水中捞上来,以“热辣滚烫”的初心,开展解剖麻雀行动,真正找出民生问题短板,逐一开出“对症药方”,为每一位办事群众问需、问计、问效,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用绣花功“解剖麻雀”,变民生清单为幸福账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民生问题是国之大者。近年来,云南以百姓心为心,不断在开支上做“减法”,民生上做“加法”,每年都将74%左右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接续办好办成一大批老百姓的急事、难事、烦心事,让群众感知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在推动一些民生项目中,经常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等状况,群众急需的得不到解决,不需要的却强制植入,导致供需不对称,群众有求不能满足、有怨气不能诉,究其原因是还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出现了偏差。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下足“绣花功”,用“放大镜”看群众实际困难,一项一项地理出群众的“需求清单”,从“一老一小”的幸福感、从基础设施的便利度、从便民利民的“活力”等入手,理出服务群众的民生“项目库”,让服务事项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在办好就业、就学、就医等民心实事中,让一张张“民生清单”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单”。
用手术刀“打通堵点”,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近年,随着政务服务的升级改革,不断迭代的办事方式,成为窗口里最美的风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一窗办”“一键办”“最多跑一次”“零次跑”……一个个日渐耳熟的新名词,折射的是社会管理方式上的转变,更体现着群众生活方式的提高。但在一些地方,各式各样的“办不成事”确实苦恼群众久矣,解决不好必将成为群众心里的堵点。事实证明,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就要把工作落在最末端,在细微方寸间提升群众的认可度。我们要全面复盘通过“望、闻、问、切”获取的工作方法,辩证分析、科学决策,把群众的关注点、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推进“民生微实事”工程,创新设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微实事”办理工作机制,通过精准捕捉民生“小需求”,带动促进一批民生项目上马建设、提速提质,推动一批问题销号整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断筑牢民生幸福大堤。特别是要借鉴一些地方做法,设立的“办不成事”窗口,专治“疑难杂症”,专接“烫手山芋”,让办事群众不白跑、不扑空,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声、件件有落实。
民生无小事,事事连民心。在推进云南高质量发展中,我们要聚焦民情民需,持续从“细”处入手,从“实”处出发,围绕提升民生“温度”、增加民生“厚度”、办好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更多“民生关切”变成“民生福祉”,守牢民生底线,擦亮幸福底色。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