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时评 >> 正文
【地评线】彩云网评:为不带一桶油和一袋米的扶贫点赞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2日 19:39:00  来源: 云南网

  中国高校之窗相关报道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高永维

  11月10日下午,“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来到曲靖师范学院,为师生分享他和团队把科技送到千万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经验和故事。报告中,朱有勇院士的一句“没带一桶油和一袋米,我是带着脑袋去扶贫”,令人触动,也引人深思。

  不带一桶油和一袋米去扶贫,乍一听好像有点“不近人情”,贫困群众起初也可能不会给“好脸”。可是,“我是带着脑袋去扶贫”,朱有勇院士在农村“扎下了根”,利用毕生所学带着群众种土豆、种三七,硬是让贫困群众扎扎实实脱了贫,这显然超过了送一桶油和一袋米的意义。为群众送去了日思夜盼的小康生活,群众自然也就由起初的不给“好脸”,变成了发自内心地为其鼓掌。

  “没带一桶油和一袋米,我是带着脑袋去扶贫”,其实说的还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故事。朱有勇院士刚开始下乡扶贫的时候,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给米给面给油甚至是给钱,朱有勇院士能不能做到?当然能,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当时,澜沧县有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给钱给物,管的是一时,管的是少数人,只有“给生计”,才能让更多人长久地过上好日子。

  通常来说,给钱给物更为容易,贫困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而“给生计”却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之所以要为“不带一桶油和一袋米的扶贫”点赞,就是因为朱有勇教授选择了难题来攻克。5年来,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指导群众科学种植有机三七,让贫困群众端起了“金饭碗”,这就是在“给生计”,是在给一辈子的米和面。

  敢于不带一桶油和一袋米去扶贫,是因为手中有“两把刷子”,也是因为心中有为民情怀。面对澜沧县的情况,农民们应该种什么,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朱有勇院士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才有了从林下有机三七到冬季新鲜马铃薯的思路。群众有迟疑,怕不挣钱,朱有勇院士就自己先干起来,这才有了最后的形成规模。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不带一桶油和一袋米,带去的却是科学技术,带去的却是致富产业,更带去了“乡土人才”,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这就有力地夯实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人才基础。

  为“不带一桶油和一袋米的扶贫”点赞,既是在点赞朱有勇院士和其团队,其实也是在点赞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改变过去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大力推进发展产业的“造血式”扶贫,这才有了全面小康的胜利在望,才有了彪炳史册的、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脱贫成果。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和秀菊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