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慎毅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党员领导干部有哪些好方法、硬举措来防止和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人民日报记者在云南省大理、昭通两地的多个县乡村进行了采访,画出了云南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的一个侧面肖像。
“拨算盘”先算好深度贫困地区这本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云南算细账,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等“十大攻坚战”,预防了一刀切可能导致的形式主义。
“拨算盘”算好考核评估这本账。脱贫收支不能“巧算账”而要算实账。钱同群众算,账要群众认。扶贫干部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做扎实调查,讲明白政策,实事求是,既不盲目提高脱贫标准,更不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实现假脱贫。针对一些隐瞒收入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多位基层干部认为,要向群众讲清楚政策的稳定性,做实入户调查,这背后展示的,是云南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确立正确的指挥棒,让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难以过关。
“拨算盘”算好意愿与需求这本账。在调研中发现,云南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越来越注重调查研究,“必须尊重群众意愿”成了发展扶贫项目的硬杠杠。对没有产业前景的,党委和政府、企业大户做好指导和引导,帮着找出路,做好产业规划。产业前景好的,产业规划及推广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发挥好政府引导示范作用。
“拨算盘”算好责任这本账。云南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实行省级挂包部门、行业扶贫部门与贫困县捆绑考核,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拨算盘”算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这本账。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为可持续脱贫提供保障,两者相辅相成。脱贫只是底线目标,脱贫之后还有更高的发展要求。云南脱贫不追求短期效应,更注重稳定脱贫和稳定发展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和危房改造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重点领域下工夫,预防出现因为搞乡村振兴而回到“大水漫灌”,进而背离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情况。
总之,算好五本账,脱贫账目不取巧,项目规划不脱节,才能推动工作的精准,提升脱贫的实效,增加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