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仁春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教是传承文明的无形纽带,家风是滋养心灵的深层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既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也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抓手。当“家事”上升为“国事”,每个家庭都应成为传递文明、守护初心的前沿阵地。
筑建家庭港湾,凝聚向美力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颜氏家训》到《傅雷家书》,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中华文明从未将“家”视为封闭的个体单位,而是将其作为培育人格、传承价值的根基。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能赋予成员安全感与归属感,让人在疲惫时得以栖息,受挫时获得慰藉。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回到家中,那盏为自己点亮的灯、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都足以驱散阴霾。守护家庭,就是守护民族复兴的微观基础。
深耕家教沃土,传递向善薪火。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在于言传身教中的价值传递。北宋范仲淹“断齑划粥”的勤勉背后,是母亲“画荻教子”的坚守;清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气节源头,是父亲“清贫守正”的家规熏陶。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从教导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到培养他们勤奋努力、懂得感恩,点滴积累,塑造品行。古有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以智慧引导孟子走上求学之路,成就一代大儒;今有无数普通家庭,秉持着朴实却珍贵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良好家教,不仅关乎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在于品德修养的培育,为其未来融入社会,铺就坚实道德根基。
培育家风正气,弘扬睦邻新风。家风是刻在家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钱氏家族“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国家必谋之”的训诫,成就了“一诺奖二院士三部长”的传奇;杨氏家庭“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的坚守,锻造出科学巨匠的品格底色。反观某些“家族式腐败”的悲剧,恰是对家风沦丧的深刻警示。家风正,则家庭成员行事有矩,心怀敬畏;家风优,则家族兴旺发达,声名远扬。从历史名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寻常百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念,优良家风如灯塔,照亮家族前行道路,亦为社会风尚树立标杆。
当万千家庭都重家庭建设,让亲情回归;重家教实践,以德育人;重家风传承,弘扬正气,整个社会将因之焕然一新。家庭和睦,化解矛盾纠纷于无形;家教普及,提升国民素养根基;家风醇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别让不良习气侵蚀家庭这片净土,莫把错误观念传递给后代。珍视家庭,深耕家教,传承家风,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文明的火种,点亮社会文明进步的浩瀚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