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满意度高了,社区工作人员减负了,单位和企业办事更便捷了,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龙小碟
近年来,各地大力为基层减负、规范村(社区)组织工作事务,由基层开具的证明大幅减少。但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部分企业和单位屡教不改,仍然存在要求居民到村、社区开具各类“奇葩证明”的现象,如“亲属关系证明”“政审证明”“贷款证明”“家庭困难证明”等。不仅给村、社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频繁遭遇梗阻,甚至引发干群矛盾,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顽疾。
从村和社区的角度来看,开具这些证明往往缺乏明确的政策依据。许多证明事项并不在村、社区的职责范围内,但为了满足群众办事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开。这不仅增加了社区的工作量,还可能因为证明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问题引发法律和责任风险。一旦证明出现问题,社区往往要承担不必要的责任,这对于本就资源有限、人手紧张的社区来说,无疑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从群众的角度来看,企业和单位提出“奇葩证明”要求,增加了办事的难度和成本。为开具一张非必要的证明,可能需要多次往返于村、社区和相关单位之间,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即便费尽周折拿到了证明,也可能因为不符合相关单位的要求而白跑一趟。繁琐的办事流程不仅让群众感到不满和无奈,也在无形之中损害了政府服务的形象和公信力。
更为严重的是,“奇葩证明”的存在还可能引发干群矛盾。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遭遇梗阻时,往往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相关工作人员身上,认为相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进而积累误解和不满情绪,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解决方案,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是,整治“奇葩证明”仍然有章可循。回看一些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无一不是立足于服务为先、互信为核,各方理解、共同努力,方能解决问题。
基于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服务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明确各类证明事项的开具范围和标准,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文件;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和单位的监管和指导。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违规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查处和曝光;加强对企业和单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加大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办事观念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群众满意度高了,社区工作人员减负了,单位和企业办事更便捷了,如此岂不皆大欢喜?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