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疫情信息实施典型诈骗,不仅扰乱了防疫工作,更是触碰法律红线,应当严惩重治。
诈骗短信。媒体报道截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当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疫情防控,积极投身抗疫工作的时候,诈骗分子却“借疫之名”紧盯着大家的钱袋子动起了歪心思。近期,媒体报道,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伪冒“快递客服”、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套取受害人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全国已经出现了多起“涉疫诈骗”。
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且形式多样、变幻莫测,令人防不胜防。特别是,近期骗子们瞄准了公众对疫情防控的高度关注的心理,利用健康码和核酸证明,实施多种多样的诈骗,让不少人因此造成财产损失,骗子却赚足了“腰包”,如此搅乱疫情防控工作实在可恨!
既然有不法分子愿意铤而走险,挑战法律底线,公安部门就要重拳出击,整治这些涉疫诈骗分子,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一方面,要依托技术手段,强化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实现对涉疫诈骗信息精准预警、精确阻断。另一方面,对犯罪分子要用重典,形成社会震慑,让试图以身试法的人及时止步,让已经犯罪的人不敢再犯。同时,可将涉疫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人员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
除了从根源阻断、重拳出击外,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当前,全国本土疫情呈现严峻复杂态势,谣言多发,老百姓对涉疫信息尤为敏感,容易不假思索,落入圈套。对于此,社区工作人员要做好疫情防控信息的及时通报,压缩不实信息传播空间,掐断犯罪分子诈骗道路。同时,各地公安部门要通过抖音、微信官方账号积极发布涉疫诈骗提醒,提高反诈宣传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提高群众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必要可在线下横幅、发宣传单等进行宣传。
当然,公众还要提高防范心理,善于甄别信息,特别是涉及疫情防控,面对陌生账号发来要求填报个人信息时,要及时向公安部门、社区工作人员求证,切不可盲目填入。此外,也有媒体报道在对居家防疫以来,不法分子利用虚构网络兼职刷单、快递理赔、投资理财等各种手段引诱群众上当受骗。这也给广大群众提了个醒,居家防疫可以多看书、运动充实自己,切勿抱着贪小便宜的心理,陷入诈骗的陷阱。
目前,疫情防控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利用疫情信息实施典型诈骗,不仅破坏了防疫工作,更是触碰法律红线,应当严惩重治。同时,也提醒广大群众做好疫情防控,守护生命健康的同时,警惕网络电信诈骗。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