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时评 >> 正文
【彩云网评】用“一颗印”盖上云南文物保护印戳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7日 17:22: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昆明海晏村615号民居完整体现了“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特征 记者 龙舟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刘剑飞

  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学家刘致平第一个发现云南民居“一颗印”——四合院的重要价值。此后,这种流行于云南彝汉地区的家宅的文化价值开始被外界认识。很可惜,随着最近半个世纪的城乡建设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城市扩张,昆明地区的“一颗印”建筑越来越少。(5月16日 云南观察)

  “一颗印”是云南独有的一种民居。因其整体布局形似“一颗印”而得名。这种民居风格迥异,特色明显,布局讲究,是中国的五大传统民居类型之一。不仅凝聚着云岭人民的建筑智慧,也展现出文化特色,可以说对研究云南历史文化,尤其是古建筑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可是这样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却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甚至没有被纳入保护范畴。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缘于法制不健全。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但是这些规定大多是全国层面的指导性意见,与云南的实际存在着一定差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打折扣,无法对具体问题起到现实作用。而在地方层面,云南虽然注重文物保护,但是对民居建筑却没有专门法规,这就导致一些古建筑无法进入文物保护部门的视野,自然无法得到重视和保护。

  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法制层面入手。我国很多地方都制定了古建筑保护条例,对文物保护进行完善和修补,云南也应该如此。积极完善立法,针对古建筑保护制定详细的规定和规范,这样才能起到兜底效果。

  另一方面缘于利益驱使。很多古建筑遭到破坏,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关系。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对古建筑不是蚕食就是鲸吞,想尽千方百计对古建筑进行围猎,更有甚至大张旗鼓地实施拆建和破坏,这些行为都给古建筑保护造成巨大损坏。

  “一颗印”就是这样。其不仅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而且也面临着相关方面的拆除,那些大红的“拆”字,不仅象征着古建筑的命运结束,也是一些人急功近利的烙印,暴露出一些方面的短视心理。

  这就需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加强监管,遏制利益冲动,明确底线和红线,为古建筑留一条活路。一是充分认识古建筑的意义和价值,将其纳入文物保护行列。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决策失误,对古建筑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三是提升保护质量。 一些文物保护还停留在看守的层面上,缺乏资金和技术。因此,需要加强资金支持,注重人才培养,满足保护和修复需要。

  云南古建筑众多,应该从“一颗印”开始,完善法规,加强保护,让“一颗印”在云岭大地落下古建筑保护的印戳。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王海龙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