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假期“沉睡”的闲置体育场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
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渝西锋光
随着暑假的到来,许多学校的体育设施也随之“沉睡”,而市民却有一定的运动需求。近日,家住重庆大学城的舒先生想到家附近的高校跑步锻炼,没想到的是在四川美术学院门口吃了个“闭门羹”,学校保安需要他出示预约信息。舒先生表示,“可我连在哪预约都不知道。”
据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务院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的目标,但是由于我国体育设施存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以学校为主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超过40%,有数据表明全国学校体育场地总体开放率不足30%。因此,学生放假了,学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也就闲置。
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2023年施行的新修订的体育法第86条提出:“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但是,不少学校坚持封闭管理,或在公众进入校园时设置“拦路虎”,令不少希冀进校健身的市民走到门口“望校兴叹”。
尽管政策有支撑,公众有需要,可校园体育设施的开放率依然较低,关键在于开放过程中的“堵点”未疏通。从主观上看,学校有着推动体育设施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安全责任不清、经费保障不足、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的开放意愿不高,不执行或者选择性执行相关政策。从客观上看,推动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包括在校师生和校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学校体育设施的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易出现责任归属不清情况。因开放而增加的设施维护保养成本,以及人员经费保障、假期当中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也令不少学校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一关了之。
一边是“沉睡”在校园里的体育设施,一边是四处寻找健身场所的居民,政府、学校、社会当共同发力,让二者实现“双向奔赴”。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并增加资金投入,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创造条件;学校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运营,同时将开放设施的安全责任明确分配给地方政府、运营者及保险公司。例如,上海市级层面就成立了社区体育协会,各个社区成立相应的体育俱乐部,学校和社区双方以“组织—组织”形式集纳双方需求和意见,学校从公益角度承担起社会公共服务责任,拓展社区和学校社会实践合作空间,有效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因地制宜、集思广益打通“堵点”,减轻学校对安全的顾虑并解决资金及管理问题,激发学校积极性,用好用活假期“沉睡”的闲置体育场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