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各省市根据具体情况探索执行,云南“省管校用”就是一次积极探索。
东川一中的年轻教师正在远程观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近年来,“县中困境”频频受到关注。多地县域普通高中的优秀教师、优秀生源不断流失,重点大学升学率下滑严重,形成“县中发展困境”,这当中优质教育资源流失、教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为突出表现。有人将其比喻为县中“塌陷”。
“县中衰落”非个别现象,不仅暴露了农村教育突出短板的难题,更关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大局,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县中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导向”和“终点”,是补齐农村教育突出短板的关键一环,如若不解决“县中问题”必然会制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早在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就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县中的扶持力度。今年7月5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也对县中发展面临的问题做出回应。
具体落脚到云南,“县中困境”在各地表现同样突出,制约着全省县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要从全省一级一等和一级二等普通高级中学中遴选一批学校,对口帮扶全省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学。今年秋季学期,便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这无疑是个重大利好的消息,云南县域高中的发展迎来了希望。
“生源之困、师资之困、硬件之困、保障之困、质量之困”是大部分县中面临这样的普遍问题,而这也确实不是一个学校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各省市地区根据具体情况探索执行,比如云南的“省管校用”就是一次积极探索。简言之,破解“县中之困”还要重点落实在“帮”上。
帮助县中留住好生源。县中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尖子生的重点大学梦,子女就读甚至成为减分项,这是生源流失的表面原因,而跨区域“掐尖”,“超级中学”的崛起或许才是“县中”塌陷的罪魁祸首。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招生办法,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同时要,杜绝“超级中学”的出现,鼓励特色办学、错位发展、资源共享、良性竞争,建造均衡发展教育生态。另一方面,各地要摒弃的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的考核标准,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位。也有人说,生源的流动家长、学生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望子成龙想要孩子上好学校无可厚非,但是如何转变家长观念,想必解决好了上述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帮助县中抓好师资队伍。如何及时补充有潜质的新教师和留住骨干教师,是摆在县域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又一现实问题。一方面通过开源,吸引重点学校的硕士毕业生来县中就职,这就需要当地财政加大投入,以真金白银吸引人才进入,并提高教职工待遇提升,解决编制、开通绿色通道等方面来留住教师,毕竟,要让一所学校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固本,稳定现有骨干教师队伍,以老带新、区域内跨校协同提升学校和区域内整体的教师教研能力,这也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牵线搭桥,为教师搭建舞台,教学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以事业留住教师。
优质生源留住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自然愿意留下来,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生态中积极地循环。当然,破解“县中困境”还要为其解决好硬件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教学需求,虽然与上述两点比起来,似乎这个目标更易达成,但也不容忽视。
“今年东川一中不仅在生源结构上发生了转变,而且教学质量提升初见成效,我们的社会认可度也得到了提高,以后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这是近期昆明市东川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周明兴所言。春华秋实,我们期待云南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帮扶机制明年结出亮眼的成果,乐见更多这样的积极成果反馈。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