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白霓镇浪口村抢收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霍弗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粮稳天下安,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中的基础。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守住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底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一直是大问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而耕地面积却仅有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长期以来我们能把饭碗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究其根本即在于始终严守着耕地红线。但随着当前农村耕地流转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耕地“非粮化”现象并不鲜见。出手治理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国内得到有效遏制,但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客观存在;而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来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切实举措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守好“中国饭碗”。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这也意味着解决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两个方向同时发力。首先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用最严格的制度、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尤其要确保基本农田用途不变。
事实上,对于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而言,在耕地“非粮化”上“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上“守”。《意见》要求,要强化激励约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这其实就指出了一条端稳“中国饭碗”的治本之策。用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之策划定红线外;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等措施也要及时跟进。
粮食长在地里,饭碗端在手里。耕地“非粮化”虽是难题,但并非无解;粮食生产虽然紧要,却也有促进之策。以坚决态度、坚定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中国饭碗”一定会稳稳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