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官方微博发布相关内容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渝西锋光
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当前,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在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心理咨询行业的收费、服务以及行业门槛匹配情况堪忧。
没有心理的健康,就没有真正或全面的健康。随着来自社会生活与工作方面的压力增大,表现为抑郁、恐慌、焦虑等状况的心理方面疾病患者群体数量庞大。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心理方面疾病往往被社会公众误解为“精神病”,导致不少患者面对正规的诊疗机构和专业医生也羞于承认,由于讳疾忌医错过了诊疗机会。另一方面,有的心理疾病患者却“病急乱投医”,绕开正规医疗机构前往“地下诊所”或私人机构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在遭遇欺诈、乱收费等行为后选择忍气吞声。
是时候让抑郁等心理咨询经营业务告别遮遮掩掩,大大方方走到社会公众视野了。在医疗机构就业、主要服务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科医师与心理治疗师,通常有着较为专业的监管体系。而相对群体数量更多、面对患者群体更大、约束管理机制更为松散的心理咨询师,却长期处于“地下状态”,很有必要通过完备的法治监管机制让其“浮出水面”。
从国家职业资质认定层面,确定心理咨询师的准入“门槛”很有必要。目前中国的心理治疗师医生与床位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客观存在的庞大市场需求,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心理咨询师“官方标准”。明确从业者的专业科目、培训时限、考核机关及资质认定程序等,从源头上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筛选与甄别,从而有效遏止少数从业者鱼目混珠非法牟利。
加大针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社会曝光倒逼“阳光作业”。一方面,要对依法取得从业资质的心理咨询经营机构,大张旗鼓进行宣介,从而增加公众辨识度、挤压非法心理咨询的“地下作业”空间。另一方面,提升从业自律与行业监管水平,将心理咨询业务范围、资费标准、医患双方的权责等适时公开,让心理咨询经营接受社会监督有章可循。
由于特殊的隐私保护等因素,心理咨询服务更注重“一对一”“线上咨询”“语音诊疗”等形式,如有医患纠纷更需要患者“站出来”勇于维权。只有完善心理咨询行业监管立法,让医患双方都有明确的法定行为界限,确保遇上服务质量、诊疗效果等方面的纠纷时候,双方都能有法可依。强调心理咨询师有效保管、有序使用患者个人隐私的法定责任,防止引发次生伤害、有效避免患者后顾之忧;引导心理咨询领域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以更有效配合主管部门加强监管;明确主管部门前期审验、资质查核、定期走访等监管清单,助推“羞羞答答”的心理咨询行业,尽快走到“阳光下”大大方方作业。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