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理论 >> 正文
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大家手笔)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5日 11:54:53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大家手笔)

  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中华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不少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由古及今影响着不同民族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先哲们对农业问题表现出高度关注。先秦诸子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强调农业,这使得中国的农业在其发展初始阶段就有了一套比较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尚书·洪范》的“食为政首”,《尚书·禹贡》的“任土作贡”,《吕氏春秋》一书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其相关思想后来被《齐民要术》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论,科学准确地定位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的关系。由于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没有犯颠覆性错误。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分封与宗法制度,形成了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约束规范机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度,保障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宗法范式、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等。可见,中华农业文明所遵循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基本原则,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再从地理上看,中国农业由北向南,依次包含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三大农业类型区。三大农业类型的结构、功能、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方草原文明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汇,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多样性发展。

  中国农业还具有开放性。原始农业时代,中华民族把水稻这种高产作物奉献给了全人类;秦汉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等通道不断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宋元明清以来的海上交往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物,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借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传统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保护好中华农业文明的根脉,激活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雪瑞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