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首家走私冻品无害化处理中心在河口投入运营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恒情
近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打击走私冷冻动物制品及活体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国内第二家、云南省首家走私冻品无害化处理中心,日处理量达60吨。(3月20日《云南日报》)
以往,相关部门处置走私冻肉制品,往往采取深挖填埋进垃圾场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而这种“一埋了之”的处置方式,也极容易给唯利是图者提供“二次利用”的机会,使一些走私冻肉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摆上餐桌。此前媒体就曾报道,在云南红河金平县,村民将当地打私部门深挖填埋进垃圾场的走私牛肉、牛肚、鸡脚等冻品私挖出来,卖到市场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竟然持续两年多,形成了挖掘、收购、运输、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令人后怕。
众所周知,走私冻肉制品的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一方面,由于走私冻肉制品未经通关报检,可能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病毒,带来不小的疫情疫病安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在运输及存储过程中,由于储存条件方面的因素,有的走私冻肉制品极易腐烂变质,埋下不小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此外,走私冻肉制品大行其道,不仅会造成关税损失,还可能对正规肉类企业造成冲击。正因此,相关部门对走私冻肉制品始终保持“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埋了之”的处置方式太简单,未能彻底销毁走私冻肉制品,甚至已成为制约打私工作的瓶颈。从这个角度来看,此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打击走私冷冻动物制品及活体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让走私冻肉制品处置告别“一埋了之”的尴尬。这种更为彻底的无害化处置方式,不仅能够避免深挖填埋进垃圾场的走私冻肉被“二次利用”,而且经无害化处理后生成的肉骨粉,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无偿提供给当地贫困户,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可谓是废物利用,一举多得。
当然,除了发挥无害化处理中心的“末端处置”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监管的效率,前置监管关口,弥补监管漏洞,以期事半功倍。这就需要从收购、运输、销售等环节着手,齐抓共管、密织网络、共同发力,严厉打击冻肉制品边境走私活动,从源头上斩断走私冻肉制品流通的利益链。此外,还要从改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出发,不断提高国内肉牛饲养等养殖业的生产水平,真正把养殖成本降下来、把养殖产量提上去,更好地满足国内肉品供应的市场需求。只有勠力同心、多管齐下、精准施策,才能进一步压缩走私冻肉制品的利益空间,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