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彩云网评 >>  云视野 >>  正文
医生培养亟待从看量转为重质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10:19:57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至: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标题令人“沉重”:“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60万医学生,居然有50万人不愿意从事医学专业,文章的结论是,医学生之所以放弃医学专业,是因为就医环境差、医生工作量大、医生待遇低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知道文章数据是否有统计来源,作者是否了解过全国医学高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或者进行了大样本抽查,才得出以上结论。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笔者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社会焦虑:每年培养10万人从医太少了。其实业内看来,每年10万已然不少,在中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医改理念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制度,亟待从看“量”转为重“质”,与时俱进,做出相应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和人民群众卫生状况的极度落后,为了迅速改变这种医疗资源几乎空白的局面,国家推出了快速培养大批医务工作者的政策,中等卫校、医学专科学校,甚至“赤脚医生”制度,应运而生,为中国医学发展、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医生队伍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不断扩招。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超过1000万。根据最新数据,有些地区的每千人医生比例,已经高达4.06,达到了国际先进的卫生水平。但是,在这支庞大的医生队伍中,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共319万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只占总数的51%;全国全科医师共20.9万人,仅占医师总数的6.6%,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当前,群众对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不但要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同时也需要更高的生存质量。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在这种形势下,调整现行医生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以健康为中心”替代以往的“以治病为中心”,意味着要大力发展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教育要改变以前重视临床医学,忽视预防、保健、康复的旧理念。医学生的培养,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转化,才能改变“大批医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保健、康复等领域又对人才有很大需求的困境。

  此外,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也亟须改变。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临床医生不但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而且需要很高的人文精神、职业修养。临床医生的培养,必须走精英培养模式。现在中国缺少的不是普通医生,而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医生。在美国,一个高中毕业生,要成为一个专科医生,必须历经大学本科、医学院教育、规培教育、专科培训,一般至少需要16年时间。而中国,仅仅需要医学教学(3年或者5年),简单规培后就能从事临床工作。美国每年医学毕业生大约在12000左右,而中国每年毕业生居然达到几十万。中国的医学生培养已跨越了量的积累阶段,必须重视质的培养。

  中国的医学生培养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对养生、健康有自己的系统理念。中医博大精深,我们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完全可以中西结合,可以借鉴、学习西方的一些培养模式,但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照搬硬套。相信,中国在医学生培养方面,完全可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作者:陈作兵,系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雪瑞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