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要论
开放“文物医院”值得借鉴
2018-06-13 15:49:21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如今,公众可以亲自去故宫看文物修复师如何修复文物了。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首批40名观众走进其中。故宫希望借助开放文物修复过程,更好地联结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

文物是我们触摸历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公众破解文明密码的重要渠道,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养分的重要来源。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不仅向公众展示了那些身怀绝技的文物修缮大师精益求精的匠心境界,更是给人们揭开了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进入公众视野。

有媒体称文物保护修复的意义在于浚通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这并不是夸张。众所周知,文物修复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众多,而这项工作需要文物修复者的专注、专心,如何在文物修复的神秘与公众的探究欲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故宫“文物医院”采用的适度开放、完整解说方式值得借鉴。

因为特殊性和局限性,文物修复向来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无形中会影响公众对文物修复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公众只能在展览馆中看到文物修复的末端,对他们对古老历史文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阻碍。开放“文物医院”,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身临其境,感受文物修复的过程和细节,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饥渴,而且更有利于历史文化的“薪火相传”。

从客观专业的角度考虑,文物修复的空间不可能完全呈现给社会公众,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到修复者的注意力,而且可能会给一些文物带来更大的破坏,因此在控制时间和人数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文物医院”也是科学性、持续性的选择。我们看到,参观者是近距离看到了文物修复的过程,因为有志愿者讲解员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解,公众也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对文物修复也有了相对完整的认知,这对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文物修复的意义不只是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在于完成历史的接续、文明的接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更深层次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聆听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樊树林)

责任编辑: 陈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