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张魁兴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中央一再强调,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但在一些地方,通过“巧算”收入账,以拔高收入的方式搞假脱贫;有的发展产业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靠拍脑袋决策,扶贫项目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变成“政绩秀”。
扶贫是为了让困难群众真脱贫,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不把功夫花在帮扶上,在给困难群众“算”富上大做文章,这是严重的弄虚作假式“数字脱贫”。“算”富不是真本事,“算”贫才是政府或扶贫干部的担当。
扶贫中高于年人均收入3000元的农户不在帮扶之列,家里种有三亩地,按粮食的毛收入就够脱贫标准了,但这家农户真的脱贫了吗?我以为这样的家庭就应该算困难户,因为种地的人均成本在五六成。但在有些地方却“算”脱贫了。更有甚者,把人家养的一头猪一只鸡都算成钱,不算不知道,一算大家都脱贫了。这样的扶贫实际上是在糊弄老百姓的。农户养一头猪能挣钱吗?农民都知道家里养猪如果有收入就是把零钱变成整钱了,不赔钱就不错。养一只鸡也是一笔收入吗?如果按照“鸡生蛋蛋生鸡”的理论,一只鸡就等于一群鸡,那养一只鸡就会脱贫,甚至能致富。事实上有靠一只鸡富裕的农民吗?
帮扶要真帮,不要假帮,必须真正以人为本。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党委委员杨友泽说得好,计算养殖收入,需要按照出栏数而不是存栏数;一个人外出务工10个月,我们往往只能给他计算八九个月的收入,因为有可能第一个月并没有找到工作,此外务工收入一般还要剔除掉部分交通及必要生活成本开支。以人为本,贴合实际,这才能避免“数字脱贫”。
我们要坚决向“数字脱贫”说不,巧算账解决不了群众的真实困难。脱贫攻坚战是要让困难群众真正脱贫,我们要真心帮助困难群众,不能依靠算账的方式让困难群众只是“数字脱贫”。同时,也要严防脱贫走形式,对假扶贫假脱贫紧盯不放、绝不手软。扶贫要真扶,要经得起检验,要敢于拿出扶贫成绩单让大家参观验收。扶贫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让困难群众说好,必须让天下人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