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时评
【彩云网评】多方发力让非遗更有生机和活力
2018-05-11 17:33:32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杨飞

5月4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提出,实行分类保护制度,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和存续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记忆性、抢救性、生产性和整体性等不同保护措施。(5月10日 云南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就现实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中仍存在诸多难题。比如,对非遗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支持和激励措施等等,导致一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陷入困境。此次公布的《条例》显示,昆明将分别实行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这无疑有助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进程,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非遗”保护传承,人才最为关键。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一些非遗项目仍囿于师徒口传心授、家庭传承等形式,一度面临着失传和断层的困难。不仅是昆明,从云南全省范围内来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困境。对于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后人更好地传承下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可见当前既需要落实《条例》,也必须考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非遗传承人。

发挥市场力量,让非遗保护“活起来”。市场的作用是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将文化保护与市场推动相结合。云南少数民族众多,非遗项目相应更多。可以考虑建设以“非遗”技艺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遗”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方式,既能够传承非遗文化,也能够带动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聚合非遗保护“网动力”。当前互联网不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有了更多路径。比如,可以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吸引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先前“妙趣剪纸”、“手工客”、“哇陶”等手工艺类移动应用出现,曾掀起了一波非遗文化保护热潮。云南可以借助“互联网+”之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向前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把正在消失的尽可能保留住,把已经消失的想办法挽救回来,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昆明推进非遗传承工作,光有《条例》还不够,还必须重视解决创作、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让现代生活的意识和方法发挥更大作用。唯有多方发力,才能让非遗更有生机和活力。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 李雪瑞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