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新评
“大数据匹配婚恋” 可期待不可依赖
2018-04-13 15:00:11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某档婚恋交友节目通过分析男女嘉宾个人微博、浏览的网页、喜欢的电影等网络足迹,来分析其恋爱观、婚姻观、性格习惯等,基于此对男女嘉宾进行匹配。有调查显示,70.9%的受访单身青年看好大数据在青年相亲交友领域的应用。(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用大数据匹配婚恋,其实是一种更精准的“门当户对”。古人认为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情况、职业状况等相当才最适合于结婚,虽不无道理但由于太执着于“门户”之见,抹杀了婚姻当事人的个人感受、意愿,此番婚姻匹配的误差难免较大。而用大数据匹配婚恋,更聚焦于当事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价值观念等,因此婚姻匹配更为精准一些,有助于提高两人修成正果的可能性。

靠大数据来提高交友、婚恋的效率,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恋爱关系,正是科技改变生活、服务于人的体现,可以期待。但同时也应看到“大数据匹配婚恋”的一些先天不足。按照常理,若想精确分析出两人三观合不合,对另一半的诉求是否一致,理想的状态是彻底掌握两人相关的信息、资料,越详细结果越靠谱,但如此一来势必会涉及到隐私安全问题,人们愿不愿意交出自己的详细信息,又如何避免信息泄露,涉及到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大数据匹配再怎么精确,终究是根据既有事实理性分析下的结果,可是相恋、相爱偏偏又充满了偶然性、主观性,正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上了一个人”往往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内心状态,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道理、逻辑可言。起码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解释“一见钟情”,也解决不了“七年之痒”。

开启幸福的钥匙,说到底还是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要想找到心目中的他或她,终归需要自己去努力寻找,然后感受、抓住和珍惜。若是努力之后却迟迟找寻不到,抑或总是错过和不合适,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缺乏爱的能力。是的,爱也是一种能力,有人说,“理想的爱是拥有完整和独立人格的人才会具备的能力;爱是给与,是创造;爱应当是广博的而非狭隘的;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获得爱的能力。”无论怎样,真正爱一个人,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言以蔽之,对于“大数据匹配婚恋”,可期待不可依赖。希望借助大数据的能量,再加上每个人自己的努力,最终正如西湖月老祠上那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刘孙恒

责任编辑: 李雨施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