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观点
【圆桌三鸣】垃圾分类不能又是一阵风
2018-04-10 18:24:50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刘勋

昆明街头曾经数次出现过垃圾分类设施,但是按照标准投放的市民却屈指可数。近日,昆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布了《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征求市民意见。《办法》拟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并且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程进行分类。据悉,该《办法》将于4月27日进行听证。(4月10日 云南网)

垃圾分类看似是件小事,但是真正落实到位却非常困难。事实证明垃圾分类绝对不是政府发个文件,街头摆几个分类垃圾桶那么简单。很多城市都像昆明一样,垃圾分类的政策间歇性地发布,可是垃圾分类的推进却是时断时续,很难真正落地生根。以北京为例,从1957年北京在全球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到1996年北京第一个试点小区开始行动,漫长的岁月里北京垃圾分类经历了“原地踏步、迂回不前、效果不佳”等多个让人头疼的阶段。去年3月起,北京市政府对垃圾分类开启执法检查,新的垃圾分类热潮看似再次来到,至于能否成功仍需要时间检验。

垃圾分类难以落实的首要原因就是习惯养成需要时间。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宣传引导,关键是要有惩戒机制,惩戒机制必须建立在违法证据收集成本低的基础之上。如果执法监督部门无法高效地追查到未进行垃圾分类的市民,就无法进行处罚。所以,应该建立违法信息追溯机制,居民楼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旁全部安装摄像头,将违法者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还要进行经济处罚。很多人羡慕日本垃圾分类做的好,原因并不是日本人都是天生素质高,那也是严厉惩戒出来的,持续惩戒最终让日本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没有可操作性惩戒机制,垃圾分类必然会虎头蛇尾,进入“原地踏步、迂回不前、效果不佳”的循环。

垃圾分类需要领导干部的亲力亲为和大力支持。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历来是群众学习模仿的对象,垃圾分类必须要先从机关单位开始,尤其是在为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要在醒目位置摆放垃圾分类设施,主动要求办事群众按照要求扔垃圾,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同时,要大力支持垃圾回收企业,支持涉及垃圾回收的科研项目,在人财物上要给与务实有效的支持,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垃圾分类处理要进行全流程的公开。不少市民担心自己将垃圾认真分类之后回收部门再混在一起处理,那么自己的这份环保心岂不是被践踏了。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这也说明垃圾分类是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每个市民的努力,还需要垃圾处理部门的尽职,所以公开垃圾分类的全流程很有必要。

昆明垃圾分类不能再次成为一阵风,跳出“原地踏步、迂回不前、效果不佳”的循环必须要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坚持不懈,以“戒骄戒躁”的精神逐渐积尺寸之功。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 张洁一
二维码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