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新评
对“二维码乞讨”还是少些道德评价
2018-03-27 15:49:25   来源:春城晚报
分享至:

作者:刘孙恒

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同时,面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是要保持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因为唯有爱与爱的互动、善与善的交融,社会才会更加温暖。

近日,记者走访了昆明的多条街道发现,有乞讨者放了一张可以用来扫码支付的二维码,而在受访市民中9成市民表示,不会通过手机扫码给乞讨者施舍。市民高先生说:“不排除是真正遇到了困难,但作为一名乞丐,拿着微信二维码行乞,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或许是行乞方式高端化,或许是我们的接受水平还不够高。”

当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的时候,为了乞讨方便,也为了他人施舍方便,乞讨时带个二维码,对于乞丐来说,也算是与时俱进。记得马云曾在一次演讲时以此为梗——“杭州有一个要饭的拿一个二维码”,顿时引来一片哄堂大笑,但真正思考“二维码乞讨”这一现象,或者说每个人扪心自问:当一个乞丐拿个二维码向自己乞讨时,自己又会作何感想?恐怕就不那么好笑,反而略显沉重。

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二维码乞讨”只是行乞的方式有些变化而已,本质并未改变。正因如此,在我们这个有着勤俭致富传统的国度,乞讨这种有点“不劳而获”的生存方式,一直处于道德鄙视链的底端,为人所不齿、不屑。而职业化乞讨的出现,以及媒体不时爆出的职业乞讨者“月入过万”,甚至有房有车等新闻,对于真假难辨的乞讨,人们更是充满警惕和质疑。

在此语境下,“二维码乞讨”引起人们的观感不适也就在情理之中。市民高先生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维码乞讨”戳中了人们对于乞讨的复杂内心,所以让人“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而“或许是行乞方式高端化,或许是我们的接受水平还不够高”隐含的另一重逻辑则是:“二维码乞讨”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应用,为何不拿这份智商另谋生路呢?连智能手机都用得上,还真是陷入绝境的乞讨者吗?

能够理解9成市民“不会通过手机扫码给乞讨者施舍”的选择,但个人以为对于“二维码乞讨”还是少些道德评价。因为这份看似冷静、理性的剖析,其实都是在预设前提,确切地说,是戴着“可能又是一个职业乞讨者”的有色眼镜,来打量任何形式的乞讨。所以,它反而让人容易变得麻木、冷漠,或者成为人心麻木、冷漠的遮羞布。

是的,职业乞讨者很可恶,稀释人们的善心和信任不说,亦是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真正乞讨者的生存之上,那些以骚扰强制等手段非法牟利的职业者,更是触犯法律法规,但这终究是执法层面的事,需要执法者予以规制。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同时,面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是要保持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因为唯有爱与爱的互动、善与善的交融,社会才会更加温暖。

责任编辑: 陈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