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时评
【龙潭河·时评】怎样走出打工越来越难的困境
2018-03-07 08:56:1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朝柱在朋友圈里发了条“打工只会越来越穷”的帖子,引起很多朋友点赞,也有不少朋友吐槽。我对他抱以不屑,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有办法,谁又愿意去打工呢?他不服气,告诉我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站着,正弓着腰装单车呢。

吐槽归吐槽,细细思量身边亲人朋友打工的经历,打工虽然不会越打越穷,但越打越难却是真实的。作为一介普通白领,我不知道如何帮助身边打工的亲人和朋友走出越打越难的困境,但隐约觉得打工终不是长久之计。

 

哥哥打工面临的诸多“越来越难”

我两个哥哥都是打工的,十多年前他们跟着我在工厂干着装卸的苦力。我离开工厂了,他们又辗转四处的工厂、工地打工,尝遍了离家的无奈、找工的彷徨、讨薪的辛酸、受伤的苦痛。种种无助和酸楚,他们都吞进肚里,用自己挣的血汗钱盖起新房子后,都不觉得那些苦痛算得了什么。但近年来,他们面临的困难却是越来越多。

一是工作越来越难找。哥哥们打工,前些年还基本就在家附近,化肥厂、焦化厂或是各种工地,都能找得到活干;但随着重化工行业的不景气,一些小厂纷纷关门,他们打工的地方就越走越远。

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约着一起出去打工,弟兄之间也相互有个照应;但后来同时适合弟兄两个打的工越来越难找,就渐渐分开各找各的工去了。可以说,前些年他们一年12个月都找得到活干、挣得到工钱;但这两年能挣到工钱的时间就只有8到10个月了。

二是工钱越来越挣得少。大哥年龄越来越大,虽然没有把头发染黑了去找工作,但也只能找些看门的活计了。去年找到的一份工作每个月就1000来块;但前头3年,他外出工地上还能拿到3000多一个月;再前些年,他在一个工厂还拿过一个月5000多的收入。

小哥专拣出力最多、干活最重的工作,2010年前后,每年可以拿回家3、4万块钱;但近两年工作难找,加之他受伤之后也不敢再像前些年那样卖命了,一年到头能苦回两万块就不错了。总之,这些年他们的收入是处于负增长的状态。

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反映的农民工难题

我的哥哥是最底层的打工者,他们的事例可能不具有什么代表性,为此我查阅了2015—2017年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有两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一是全国就业增长以农民工为主。2015—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从77451万人增长到77640万人,同期农民工总数由27747万人增长到28652万人。农民工增长的绝对数、比率都高于同期就业人口总数,这虽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但似乎也反映了打工者之间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

二是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2015—2017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7.2%、6.6%、6.4%;同期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8.9%、8.4%、9.0%。可以看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长速度逐年放缓,并且低于同期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我相信,正是像我哥哥这样收入负增长的打工者较多,导致了农民工收入增长的缓慢。

打工为什么会“越来越难”

我没有深入调研过农民工打工的环境,只能以我哥哥的情况推测打工越来越难的原因。

从他们自身来说,青春逝去,再难遍地找到可以干的活计。大哥已是年过花甲,小哥也是50出头了,岁月不饶人,他们再是硬汉,又怎能硬得过岁月的风霜。他们干的基本都是最脏、最毒、最苦的活,既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也没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因此都受过不小的伤,两人脚上都做过手术、打过钢针。现在年龄大了,不再什么活都能干,也不再是老板最喜欢的年青力壮伙子了。

从经济环境来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技术含量要求提高。哥哥他们以前都是靠体力吃饭,不计较苦和累,也很少在某一个地方打工两年以上,没有学到什么好的技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产业正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升级转化,机器替代人工、互联网替代人工成为趋势,低端劳力除了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竞争,更被机器、互联网等新科技替代得毫无脾气。

从社会环境来说,消费支出水涨船高,打工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导致生活越来越难。近年来,农村吃酒送礼、孩子上学、日常生活等各项开支都有随着物价上涨而增长的趋势。打工的收入得不到增长,甚至像我哥哥他们一样下降的话,能够攒下的钱就越来越少,必然增加了生活的困难。

总之,哥哥他们打的工没有什么准入门槛,随时可能被他人挤走,现在又被科技替代,路是越走越窄。

责任编辑: 李雨施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