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云网评/ 云观点
【圆桌三鸣】让困难孩子具有《苔》一样的健壮心力
2018-02-24 14:42:5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耿银平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字小诗《苔》被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石门坎的孩子小梁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梁俊老师说,我就是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2月19日《贵州日报》)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这片贫困、闭塞的区域,曾因传教士的到来而得到发展。但由于山岭崎岖、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石门坎始终没有挣脱生态恶劣、贫病交加的境地。到了机动车时代,这里依旧行路艰难,人背马驮。身在这样的落伍地段,经济发展状况不够理想,人们包括孩子们,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和精神萎靡。因为看不到更远的地方,看不到内在的梦想。

可《经典咏流传》中的孩子们,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却是一种难得的从容安静,不慌不忙,默默的说,认真的唱,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内涵演绎得非常到位,用歌声释放内心的激情梦想,因为梁老师给了他们希望的种子,并且在内心长出了绿叶,结出了希望的果实,这些孩子已经摆脱了心理穷困状态,用健壮的力量,冲刺自己的梦想。身在苔一样的微弱地位,身在最穷困的地方,也始终不放弃向上发展和追求的动力和愿望。这种精神上的焕然一新,才最让人欣慰。有了这种不竭的心力,才有望走到更远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梁老师是这些孩子的知识之师,更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希望的启蒙者。成为启蒙者,比成为单纯的知识输送者,更有意义和价值。

法国电影《放牛般的春天》讲述了一位叫马修的老师,用合唱驯服了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的奇特的教育经历,就连在单亲家庭长大、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捣蛋的皮埃尔•莫安琦,也最终得到了转化,成为了合唱团的主唱,音乐的确具有启迪心智、催人向上的灵魂净化功效。今天,梁老师的对象虽然不是怪异孩子,他的这种“音乐催化教育法”,的确和马修老师的作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走心。值得称道。

社会因果假设认为,贫困可能导致人们压力不断增加、遭受社会排斥、缺少社会资本等等,从而更有可能心理上不健康、生理上罹患疾病。研究发现,低收入人群的心理疾病症状明显多于高收入人群,主要表现在心境障碍、自杀倾向、人格障碍、物质成瘾等方面。比如石门乡的孩子们在梁老师面前,多有怯弱、沉默,刚开始时师生沟通也很不畅。对一个人来说,心理贫穷才是最大的贫穷和困难,更容易带来心理压力,引发社会问题,阻碍未来发展。对弱势群体而言,心理扶贫比物质扶贫更为严峻,更为紧迫,更有挑战性,也更有价值意义。

下乡支教和精准扶贫,应该多学一学梁老师,将心理帮扶、精神引领,提升到重要位置:注重物质帮助,更注重心理关爱。将贫困孩子当作需要呵护的亲密伙伴,用温暖的心化解他们内心的忧伤,用善解人意的感情疗愈他们内心的创伤,用别具匠心的爱打开了孩子的不够舒展的内在,让他们敢于梦想,大胆想象,充分张扬精神空间,得到自强、自信、自立、乐观和尊严。并最终心怀梦想,勇敢跋涉,走到更远更开阔的地方。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 王海龙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